国内外停车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19-04-27 | 文章来源: | 浏览人数:1704人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停车问题已蔓延到世界各个城市,国家、地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也在积极探索治理停车问题的良策。目前,我国的停车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停车位缺口大,二是停车位利用率低,而停车收费价格、执法强度、管理技术、政策等因素也在间接制约着这两点。因此本文总结了一些国内外积累的停车经验,值得借鉴。

1、美国—限制停车位供给、停放时间

为实现停车需求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美国将建筑物配建最低值的规定改为限定最高值,同时控制停车设施供给总量并对部分地区冻结和禁止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另外针对商业区、居民区、路内停车等服务对象的时间差异性,在泊位上设置停车计时表,停车时限因地而异,1小时、2小时不等,偏远地段时限则要长一些。通过牌照识别技术可确定停放车辆是否超时,也可以识别其是否为允许长时间停放的车辆。

2、日本—有位购车,严格执法

日本的停车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其中《车库法》规定,在车辆登记时,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并由警察署实地调查确认后,方可登记发放牌照。停车泊位可以是自家车库、空地,也可利用住所附近停车场中的固定泊位,但必须由停车场出具证明。同时对违法停车行为,除执行高额罚款外,还采取违法计分或记录个人档案的办法,高压政策施行后,效果非常明显。

3、香港—限制停车位供给,严格执法

为控制市中心的交通拥挤,香港在繁忙地区不充分提供停车设施,通过停车位数量的限制来控制汽车的增长。非居住区的停车位总数与相应登记车辆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4。同时,香港政府通常每3年进行一次停车需求与管理的系统性研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因某些停车问题而仓促兴建多层停车楼。同时停车费用高昂,在香港市中心繁忙地区的停车场,每小时停车费甚至超过30港币,从而抑制了一定的停车需求。

香港停车主要在路外停车场,路内停车是路外停车场的必要补充,主要满足短时停车需求,路内停车占全部泊位的4%。同时采用咪表收费,咪表收费以15分钟为一个泊车时间,以提高泊位周转率。

4、北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差别化收费,停车管理自治

2015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的意见》,鼓励单位及个人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投资、建设和经营停车设施,以解决停车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实行了停车差别化收费,中心城区收费标准要高于外围地区,路内占道停车收费标准要高于路外停车,露天停车场收费高于非露天停车场收费;还依据停车发展制定近远期的收费标准。鼓励居住区停车管理自治,城六区建设完成12处停车管理示范小区,规范停车经营行为,巩固100条停车秩序管理示范街成果,依法查处非法停车行为。比如朝阳区的试点小区,在社区的牵头下引进正规停车管理公司,充分挖掘老旧小区的停车资源,对车位进行重新规划,制定停车收费标准,选举小区居民组成停车管理委员会共同监督管理小区停车,停车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从国内外城市停车场规划和建设发展来看,基本都是从被动的增加停车位来满足停车需求的增加,逐渐发展到以停车需求控制用地,以停车位的供给来控制交通量。因此总结以下几点经验:针对国内许多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大、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需要鼓励多种投资形式建设停车场,充分挖掘现有停车资源潜力等;在城市公共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则应严格限制停车泊位供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小汽车出行;此外,还实行有位停车、实施差别化管理、加强执法力度、智慧化停车管理、停车管理自治等方面的政策。

 

本文来源:智能立体停车新时代-关于中小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思考